网上寻爱的一代
父母们去公园,孩子们却似乎更愿意在网络空间寻找另一半。就像承承和其妈妈一样,两代人的行为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别。
上海艾瑞市场咨询公司在中国网上婚恋交友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中表示,截止2004年底,中国网上婚恋交友的活跃用户为650万,其中绝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。
艾瑞的预测是,到2008年底,婚恋交友活跃用户将为2900万,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5.9%。
《报告》指出,由于社会习俗、经济条件、技术形势和支付体系的制约,网上婚恋交友尽管潜力巨大但发展得还是一般。
最大因素的制约是社会习俗。这一点,网上婚恋交友服务提供商亿友的市场部经理祈昕深有体会。由于工作原因,他多次去公园相亲现场调研,发现传统婚介公司在这个人群中有着非常差的口碑,而对于网上寻爱,即便是知道SNS(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)家庭,也有抵触。“主要说法就是网上乱七八糟的人太多,不健康的内容也太多。”
而接触传统婚介机构的经历显然在影响着父母辈们的判断。他们觉得这个行业门槛低,工作人员素质差。甚至觉得,如果这些“阿猫阿狗”能给女儿找到般配郎君那才怪呢!
但承承认为,SNS网站创业者的整体层次岂是那些下岗后再去做婚介的人所能比的。
采访中记者也发现,类似亿友这样的主流网上婚恋交友服务提供商的创业者,多是“北大”、“清华”等名校的毕业生,并不是“阿猫阿狗”。
虽然父辈们对年轻人网上寻爱的举动不理解,但承承以为,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很多趋势是不可阻挡的。“我从19岁开始接触互联网,21岁通过QQ找到女友,而周围有不少朋友都有类似经历……现在的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上网了,你说会怎么样。”
承承估计,20年后,网上找到婚恋伴侣很可能会与传统方式一样普通。
祁昕提供的资料佐证了承承的观点。祈昕透露,亿友现已有400万注册用户,日注册增量在4000个左右。
毕竟这是互联网的一代。现在45岁以下青年人的生活习惯正被网络彻底影响:买衣服可以去淘宝网,吃饭去大众点评网找参考意见,买房租房上soufun,出行预订用E龙,找工作是51job。
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数据,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上网人口国家。专业调查机构InsightCN面向1034名20-35岁的青年所作的调研显示,30.9%的受访者每天上网5-8小时,还有24.8%每天上网时间在8小时以上。76.3%的人承认对网络产生依赖。
与互联网密切关联的生活方式转向,加上大量适龄青年人口,正催生出“网上寻爱的一代”——“不少从QQ开始用起的年轻人,现在正进入二十五个六岁的谈婚论嫁年龄”。
承承的同事、同为咨询师的“大蘑头”(网名)分析,即便单理论而言,“亿友”的名字也是成立的。他算了一笔帐:“以平均生存年龄80岁计算,20岁到40岁年龄段人口,理论上应该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,而我国人口往少里算也有13亿,(40-20)/80×13亿=3.25亿。即便再打三折也有1亿多网络婚恋需求释放。”
其实,1亿多是刚性需求,如果再算上近年来高离婚率带来的二婚、三婚需求,以及处于各种原因“骑驴找马”的,这个市场就更大。
“大蘑头”笑称,否则《相约星期六》这样的节目就不会那么火了,火总是有原因的。
承承MSN上的名字已经改成“欢迎XDJM推荐两个好些的交友网站。”MSN上很快跳出一个叫阿杜的人的对话框,他对承承说,“推荐你两个地方,小龙女的世纪佳缘与刘姥姥的恋爱小镇。很不错,可以去看一下”。
紧接着,对话框又跳了一下,是提醒千万别去的交友网站的列表。“这些地方只想着赚快钱。”阿杜说。
他认为,部分交友网站首页上的女子照片,身份非常可疑。“我要一个人的联系电话,她居然让我先给她买件首饰,然后就通过对话框发过来易趣网的一个小店链接。”